作者:简子尧
经文出处-路加福音9:7-9、23:6-12;马太福音12:38-42;约翰福音3:1-21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号称为神的儿女,我们的确要成为天国的好见证人,但我们真的有必要或有需要回应每一个问题吗?当我们不回应,就代表我们没有爱心吗?当我们回应的不够准确,我们就不是好基督徒吗?
我们就先来看看圣经中的实例,作者深信透过了解耶稣的言行举止,将有助于我们能更健康、更全面地看待这件事。
路加福音9:7-9
7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所作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为有人说:是约翰从死里复活。8又有人说:是以利亚显现;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9希律说:约翰我已经斩了,这却是什么人,我竟听见祂这样的事呢?就想要见祂。
邪恶的好奇心
这里希律开始注意到关于耶稣的事,因为他听见所有一切关于耶稣所做、所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令他感到困惑至极,甚至到了不知所措的地步。因为人们说了一些谣言,哪些谣言呢?
耶稣分别是:
- 1.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
- 2.先知以利亚出现了
- 3.古时的一位先知复活了
这些谣言,造成了希律非常大的困扰,产生他心理上的冲突。因为他自己心里清楚明白,施洗约翰已经被他下令斩首了,真的死了!但为什么还有这些事呢?可能是心里的不安?可能是想遮掩罪疚感?但更可能也因此使他产生了好奇心。
不过别忘了,希律有着非常迷信且错误的价值观,相对也造成了他对于有关耶稣的事,产生了邪恶的好奇心,没错是邪恶的好奇心。于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便想要寻见耶稣。
说真的,这绝对不是出于想认识耶稣的心,这是出于人邪恶的私心。这让我们理解了一件事,不一定每一种渴望想要找到耶稣的心态都是正确的。怎么说?让我们从另一处经文来理解。
路加福音23:6-12
6彼拉多一听见,就问:这人是加利利人吗?7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就把祂送到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8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因为听见过祂的事,久已想要见祂,并且指望看祂行一件神迹。9于是问祂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10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的告祂。11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祂,给祂穿上华丽衣服,把祂送回彼拉多那里去。12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前面提到,希律从听到关于耶稣的传闻之后,就开始想要寻见耶稣。但是一直到了耶稣被卖,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公审的时候,希律才有机会可以遇见祂。
耶稣的一言不答
果不其然,希律看见了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就极度的欢喜快乐。因他早已听过许多关于耶稣的传闻和事迹,因此圣经说他指望或希望耶稣能行一件神迹给他看!于是,他便像好奇宝宝一样,对耶稣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但耶稣的反应却是一言不答。奇怪了?对于有人渴望想要认识耶稣,耶稣的反应却是一言不答?
请知道在耶稣眼前的这个人,对于耶稣所行的事迹早有耳闻,如今能亲眼见到本人,自然的会非常兴奋且渴望能看到什么?但耶稣并没有以他的渴望来回应他。这让我们相当匪夷所思?
耶稣不是全世界的答案吗?耶稣不是应该给予答案吗?况且如果耶稣向希律行一个神迹,会不会有可能希律就将耶稣释放了呢?使祂重获自由呢?很有可能吧!但耶稣的回应竟是一言不答。
那究竟耶稣的回应,祂的言行举止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省思呢?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就是我们真的有必要回应每一个眼前想要寻求神的渴望吗?是不是我们应该要学习分辨一下?
请知道即或你的渴望很真实,但并非每一种渴望都是出于想认识神的动机。有一些渴望的动机是出于想要看神表演,观望神能变出什么新把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渴望,正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试探神的邪恶心态。记得吗?雅各书1:13说:…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
而这种出于试探的心态,的确会对神提出大量好奇的问题,但这些问题背后的动机,明显不是出于对神真实的敬畏。然而,耶稣对于这种试探的态度,所采取的回应方式就是:“一言不答”。有时对于人试探性的问题,不是我们心里没有答案,或许有时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保持沉默会更好。
那我们就针对刚才思考的重点做个补充,稍后再回到主轴。
就是“我们真的有必要回应每一个眼前想要寻求神的渴望吗?”若不然,我们又要如何分辨呢?如何分辨这种出于试探的邪恶心态,并看见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问的问题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我们是为了加强质疑不信的力度”;还是,“为了真实渴望认识知道真理”。
加强质疑不信的力度
那我们先来讨论第一种类型的问题,在马太福音12:38-42节记载了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对话:
马太福音12:38-42
38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祢显个神迹给我们看。39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40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41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42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他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选择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因为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我们愿意祢显个神迹给我们看。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跟希律很像呢?指望看祂行一件神迹。
请知道,他们的怀疑和不信,不会因为耶稣的回答而有所改变的。在耶稣事奉的这段期间,大家都知道祂有很独特的教导和启示,也行了很多神迹奇事和异能。是无可否认的!祂是当时社会上的名人,告诉他们要明白如何让神带领我们突破和经历,并让我们对神有更新的认识,使我在神里面拥有绝对的安全感。
而耶稣说他们是什么呢?是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他们心中的意念邪恶,因为他们的不信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对于刻意以相反质疑的方式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明白是故意的,是不信的。
不信的心,就是说什么都不会相信。因为带着不信质疑的心所问的问题,只在乎自己心中所想要得到的答案。这绝对不是要寻找真理的答案,而是要刻意的歪曲答案,来符合自己心里的需要。说穿了,不信质疑,就是只信自己所相信的而已。
同时,他们也不忠于他们与神的立约。因此,耶稣称他们为“淫乱的世代”。耶稣知道因为他们不忠于与神的立约,所以即使再多行一个神迹,行得再多的神迹,也不会让他们信服的。虽然,在众人中,他们对圣经的知识是最渊博,内容知道的最详细,但他们却还是无法相信神。
这是不是也是我们许多人的盲点呢?以为多读圣经,搞懂了,只要搞懂了,就可以相信神了。其实不是的,恰恰相反了。因此,耶稣没有再显神迹给他们看了,只是向他们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先知约拿的例子;第二个是南方女王的例子。
作者个人认为很有趣的是祂用这两个例子,都是历史书的实例。换言之,两件事都发生在以前的时代。耶稣是在向他们解释,这是他们的责任,要让他们从所认识的历史经验中来带领他们相信神。
所以,基督徒可能会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我们对神的作为有所认识,却没有让这样的认识来改变我们”。如果,我们对神的知识不能改变我们,我们终其一生的标准就太低了,因为我们的属灵生命将不会再有长进。
请知道,我们不仅对我们一生中所看见的事情负有责任,对我们从他人生命中所听见的事情,我们也负有责任。因为,大部分的人很容易看见就相信;但要听见就相信,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约翰福音20:29耶稣对门徒多马说过: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而的确,这正阐明了一个蒙召人生的超高标准。
我们相信肉眼实际可见,合乎逻辑和理性思考的事情,是一回事;但相信肉眼看不见,没有亲身经历过,凭着超凡的信心,而接受的事情,却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耶稣在这里挑战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信心。祂对他们实话实说,祂说:即使我再多行一个神迹,也不会改变你们的不信。没错,这只会增加他们更多质疑的合理性和不信。
当时的宗教领袖身负重任,照理来说他们对真理的认识应该是最深的。但他们却对亲自站在他们面前的“弥赛亚”无动于衷。这真的很讽刺!
以上,是第一种类型的问题。
真实渴望认识知道真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种类型的问题:为了真实渴望认识知道真理。
在约翰福音三章中,我们看到一个名叫尼哥底母的人,他夜间来找耶稣。尼哥底母对耶稣的教导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他心里很困惑,他想知道答案。我相信尼哥底母来找耶稣,单纯只是出于一种渴慕认识真理的心,他是真的想认识耶稣。我们从耶稣回答他的方式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在两人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尼哥底母或许不能体会,但他是带着他想知道的答案而离开的。(约翰福音3:1-21)
所以,“问问题本身并没有错,只要我们的动机是为了渴望认识知道真理”。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对神认识的增长与否,部分就取决于我们“是否带着这种渴望认识知道真理的态度,来到祂面前”。我想人生中有许多时候,我们会面对很多挑战我们信仰和思想及价值观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带着和尼哥底母一样的态度:“亦即渴望认识知道真理的态度,来到神面前”。
这就是我们的挑战!
回应的挑战,就是接踵而来的控告声和失控的行为
让我们再回到主轴当中。
当然,当我们选择不回应这些试探性的质疑和不信时,我们的挑战就来了。因接踵而来的就是仇敌的控告声,这些控告声总是像祭司长和文士一样,非常激烈,非常强烈。但别忘了,仇敌控告的声音总不会变少。
这时,希律或许是恼羞成怒吧?因此就和他的兵丁开始做一些失控且不合理的事。他们开始戏弄耶稣,藐视祂,对祂不屑一顾,还故意给祂用雄伟华丽的衣服来覆盖祂。这是想要尊荣耶稣吗?当然不是。因为通常当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应时,再加上仇敌扭曲的谎言和接踵而来的控告声,就会从原本的渴望能得到什么,转变为藐视,不屑一顾,甚至会开始做出一些不合理且失控的行为,来戏弄伤害对方,以此为报复。(因被冒犯而受损的自尊心,不容许再次被践踏;它必须以极端的手段保护自己,以免再受到更多次的伤害。)
而耶稣对此的反应却又是什么呢?一言不答。
两种不同的合一
显然,认为自己受到羞辱的希律,就将耶稣送回彼拉多那里去公审了。更神奇的事是,从前希律和彼拉多之间是彼此为仇的关系,但却因为经过公审耶稣的这件事,两人竟成了好朋友。我们都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我必须声明这不是真理。我们都知道,仇恨的确能因着信任耶稣基督而和好。但他们却不是因着信任或认识神本身而和好,却是因着不信一起抵挡神本身的价值观,而开始和好。这种和好就是所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上。
所以,合一有两种,一种是因着渴望认识知道耶稣基督的和好和合一;另一种,就是因着质疑不信敌挡耶稣基督的和好和合一。而这种合一,却是与神为敌的势力。
对于基督徒应该活出每一个答案的反思
或许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需要和时代对话,但对于世代中很多质疑和不信的需要,作者认为我们根本不需要去逞强回应每一种需求和问题。记得,耶稣并没有回应每一个问题,耶稣是世界的答案,但耶稣也不回应每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错误中学习像耶稣一样,分辨人心背后的动机:是为了加强质疑不信的力度;还是,是为了真实渴望认识知道真理。对于那些质疑和不信,邪恶且试探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像耶稣一样保持界线,一言不答或不再多做回应,我们需要胜过世人的眼光。
作者提供这个角度的看见也是想破除一些迷思,特别是在教会中那些非常看重实践信仰的人,都是一群很认真并愿意付上代价的人,心中总有一种不满足的渴望在呐喊:“想要活出天国的答案,呈现在地如在天的生命,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见,更感受得到天国的实际”。而作者本人,也是非常贴近于这样的信念和想法的,因这真的很可以点燃人心中的使命感。
但经过多年的反思之后,作者认为只要一个不小心,我们很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迷思之中,就是:“我们要成为全世界的答案”。但我们真的能成为答案吗?我们真的能给出所有的答案吗?我们真的有必要回应每一个眼前想要寻求神的渴望吗?请不要太快下定论,没错!我们是要成为答案,要回应一些能回应的渴望。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和意识到自己的有限,当我们只把焦点放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就会很用力地想让自己成为答案。但当我们认为自己能成为答案时,可能就会忽略了“耶稣才是唯一的答案”!而即或耶稣是世界的答案,但耶稣也不回应每一个问题。
所以请记得,我们只不过是与这个答案同工的管道之一。当我们生命中有这样的看见时,作者深信即使我们面对困境,也只会被真理所影响,更甚于被境遇和环境所影响。我们也将会在真理中站得更稳,活得更喜乐,服事得更长久。所以,请务必了解,无论我们处境为何?我们都必须效法遵行耶稣的典范,这即是活出真理。如此,将使我们动静皆宜,知道何时该回应,何时该沉默,在动静中都能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着最大的荣耀!
作者:简子尧传道,毕业于灵粮教牧宣教神学院,目前服事开拓我父的家教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