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彪
对圣经研究领域的基督教学者而言,Word Bible Commentaries(WBC)以其专业性闻名于世。该系列所邀请的作者大多都是各书卷的一流学者,比如撰写创世记的Gordon Wenham,但以理书的John Goldingay,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F.F Bruce,以及彼得后书犹大书的Richard Bauckham。该系列中对原文,早期抄本,释经和神学颇为详尽的讨论,正是这些学者深厚学养的集中体现,也使得WBC在目前市面流行的圣经注释中成为领军者。
与WBC系列的声名远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姊妹篇——圣道圣经主题系列(WBT)——尽管出自同一作者,却显得默默无闻。注释书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圣经,找出经文的意义,圣道圣经主题系列(WBT)也不例外。
与传统意义上的圣经注释不同的是,WBT的编者开宗明义地提到本系列的目的是为了提炼圣经各个书卷的核心神学,这也使得该系列在众多注释书系列中特色鲜明。总的来说,圣道圣经主题系列(WBT)拥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
首先,脱胎于WBC,圣道圣经主题系列(WBT)将专注点转向于圣经各个经卷的神学主题,以期帮助读者在进入释经的细节之前,得以了解圣经主题思想。
例如,包衡 (Richard Bauckham) 在彼得后书的注释中在简单介绍作者,受众之后,以“称义与公义”,“自由—真理与假教导”,“基督徒 的盼望” 和“圣经”等四个方面简洁明了地为彼得后书的神学画了一个框架,这样素描式的呈现帮助我们能够立即掌握彼得所传讲的信息主题。这样的做法帮助读者在读注释书时能够建立圣经叙事的宏大视野,得以规避“只见树木”,甚至“只见树叶”,而“不见森林”的陷阱。
其次,神学主题成为构建圣经神学的基础,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系统神学。霍志恒在《圣经神学》一书中对神学做了很有价值的分类:解经神学,圣经神学,系统神学(历史神学)和实践神学。神学主题,就其分类来说,乃是介乎于解经和圣经神学之间。
在此我们以霍桑 (Gerald F. Hawthorne)的腓立比书注释为例,特别是其中对“基督位格”的讨论。通常听到“基督位格”这样的主题时,我们立马联想到的是系统神学中的三一论或者基督论。然而霍桑的讨论却是建基于腓立比书中保罗对基督的称谓之上,比如“耶稣”,“基督”,“耶稣基督”,和“主”(共47次)。霍桑说,“耶稣基督是主”,即是保罗以及彼时基督徒的信心宣告。这样的宣告表明他们认信耶稣基督的神性,并且愿意侍奉这位主。如此基于圣经的探讨,帮助我们将系统神学的教义具体落实在圣经的经文中。
再次,圣道圣经主题系列(WBT)的普适性很强。编者自己提到,本系列的筹备是为了那些“忙碌的牧师,主日学教师和平信徒……为了他们实际应用的目的”。对于大多数平信徒来说,本系列没有阅读上的技术壁垒。
作者们很少使用原文,也不探究文本批判的细节。作者在迎合普罗大众需求的同时,并没有牺牲了学术深度。在一些争议性经文的讨论中,圣道圣经主题系列(WBT)的作者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并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合理的关注点。
比如莫理斯 (Leon Morris)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对被提话题的讨论中谈到,“空中”在当时的语境中是邪恶势力掌权的地方;因此,被提到空中,与其纠结于各种猜想性的诠释,更为重要的解读是,再来的基督将会击败一切的邪恶势力。这一点,对于任何世代的基督徒都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圣道圣经主题系列(WBT)的帮助我们思考应用。绝大多数注释采取的方式逐句解释圣经,而WBT则更进一步,为读者提炼了经文信息的主题。这些主题自然成为读者思考应用的出发点。上文中所提到的“基督是主”,“被提”是击败邪恶势力都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我们自己的处境中应用圣经的教导。
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个系列,我有三点建议:
- 在阅读注释书之前和之后分别读一遍。事先的阅读可以避免一头扎入细节中,事后的阅读则是很好的回顾。
- 可以作为主日学的材料,一次分享和讨论某书卷的一个主题。
- 讲道者也可以依循作者提炼的主题,就某书卷特定主题而做释经讲道。
总体而言,一方面圣道圣经主题系列(WBT)能高屋建瓴,帮助读者鸟瞰圣经各书卷的神学信息,成为传统逐节注释书阅读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它促使我们思想如何落实圣经的教导。在不牺牲学术深度的情况下,这套书能够冲破学者圈的藩篱,成为更多信徒的优良参考。
作者简介:刘彪,惠顿大学新约博士候选人,参与在神学教育,宣教等领域的服侍中。毕业于同济大学以及中科院上海分院化学专业,原来在上海的教会服侍。
本文插图、标题为Logos 中文所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