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topher Kou
译者:黄雅苓
“教会”这个词在福音书中只出现过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在《马太福音》。最有名的一次,是当彼得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时,耶稣这样的回答他:
“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马太福音 16:18)
首先重要的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基督教的教会不是一般有共同兴趣的俱乐部,它是基督耶稣自己建立的。这是唯一一个存到永恒的人类组织,甚至连阴间的门都能够胜过,不是因为它靠的是人类的蛮力撑著,而是因为有耶稣撑腰。
教会是耶稣透着祂的死亡和复活所拯救的人们。因为教会是那些被救赎的人们,是耶稣渴望居住的所在,所以救恩能够在教会里找著。“知道神救恩的人,都是基督肢体的一部分。”
那么,这个神的大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讨论教会对自己的看法、圣经教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会,以及现在的教会是什么样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信经中的教会
教会学(Ecclesiology)是研究基督徒教会的学问。这个词来自希腊文的 Ekklesia,在新约圣经中通常翻译为“教会”。教会学包括圣经对教会的教导以及个人的神学信念。
教会的教义对早期基督徒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在早期的信经中包含了对教会的定义,信经中还包括了像三位一体这样的重要教义。尼西亚信经于公元 381 年在君士坦丁堡会议中拟定,其中表达了基本的教会学观念。在这个信经中,我们相信“合一、圣洁、普世性、以及使徒性的教会”。
合一
神的百姓有一个真实的属灵合一,因为我们都是被同一位圣灵连结在一起的,都是被同一位主和救主耶稣基督所救赎的,也都敬拜同一位神和我们所有人的天父(以弗所书 4:4-6)。教会的合一源于并反应出父与子的合一(约翰福音 17:20-23)。彼得·莱思特(Peter Leithart)指出,人类原本被造是合一的,但因罪而分裂。教会是新的人,在神里重新连结。
圣洁
神已经将教会从世界中分别出来(约翰福音 17:17-19)。教会是属神的子民(提多书 2:11-14),是圣殿中的活石,因基督的宝血得以洁净,让神能够居住在她里面并永远一起。因为教会是圣灵的居所,所以救恩也能在教会中找到。
普世
教会的普世性来自教会的合一。整个教会包含了从过去到未来、世界全地追随耶稣的人。特别所有的教会是一个普世性教会的具体表现。在印尼、中国、非洲和以色列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你的兄弟姐妹,你将与他们一起在永恒里。你对待他们的方式是要对神负责。在现今教会是一个看得见的机构团体,但它事实上涵盖了所有时代属神的子民——过去、现在和未来。
使徒性
教会的信仰是由耶稣基督透过使徒们的见证一次交付给圣徒的,并忠心地传给后代(犹大书 3)。教会是建立在这样信仰基础上的(以弗所书 2:19-22)。
圣经中的教会
虽然教会信经和圣经并不对立,但要全面了解教会的本质,我们还是得回到圣经,看看经文怎么说。
教会作为”ekklesia”
在希腊罗马世界中,”ekklesia”这个词可以指的是城市公民聚集讨论政治行动方向的大会。但新约作者使用这个词时,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看看”ekklesia”在旧约希腊文译本(通常称为七十士译本或称LXX)中是如何使用的。七十士译本在基督和使徒时代就已经存在,并且为新约希腊词汇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透过Logos圣经软件中的圣经字义研究功能,来轻松查找”ekklesia”在七十士译本中的用法。你也可以参考希腊文词典来了解它的各种用法。
(小提示:现在试着使用Logos圣经软件中的圣经字义研究来查找”ekklesia”,如果你还没有Logos圣经软件,可以免费下载哦!它真的很好用。)
我们就会发现,”ekklesia”在旧约中最常用来翻译为“以色列会众”(希伯来文为”qahal”)。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ekklesia在新约中的含义。
那么,新约中”ekklesia”的用法是否与希腊罗马时期中的统治或投票集会的”ekklesia”有所关联呢?旧约中的教会(以色列的会众)既是政治团体也是宗教团体。这个国家既有公民,也有宗教这双重层面。
如果这就是新约使用”ekklesia”这词的背景,那么新约中的教会也一定是一个兼具政治与宗教的团体。教会的重心和使命既有垂直维度(与神的关系),也有水平维度(与人的关系)。虽然教会与世俗领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但集会的政治特性在新约中并没有完全被取消。
“ekklesia”指的是所有被神的灵组成的百姓。我们首先在人类的第一个代表亚当身上看到这一点,当神将气息吹入他的鼻孔。在西奈山,因神的同在以及居住在会幕中以色列成为立约之国。在五旬节,圣灵充满教会,使神的百姓成为祂的居所。
教会作为敬拜的群体
然而,教会与希腊罗马的集会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希腊的集会是为了公共事务,更进阶是政治目的,并非是宗教性的聚会。
相反,教会的最高并且最主要的呼召是敬拜神。当第一世纪的教会在耶路撒冷聚集时,他们专注于使徒的教导、他们一起团契、一起擘饼及一起祷告。就像以色列的集会一样,基督徒的教会是一个信仰的群体,因为这个集会不是由世上的城市或国家议会所召聚,而是由神亲自召集的。
教会这敬拜特质是被设计为圣灵居住的殿(参见哥林多前书 6:19)。因为耶稣是活石,是房角石,神的子民也是活石,被建造成为我们神的居所(参见彼得前书 2:4–5)。
像祭司利未人一样,基督的新祭司的国度也必须洁净所有因罪所带来的不洁,才能进入这圣殿(参见出埃及记 29:4;30:19–21;哥林多前书 6:9–11;希伯来书 10:19–22)。这在旧约中是透过各种洗礼仪式来呈现,而在教会中则是借着洗礼。基督洗净我们,然后邀请我们进入这位创造万物的神的圣洁同在中。
教会作为宴会的群体
如果教会是一个敬拜的团体,那么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它也必须是一群参加宴会的群体。神百姓的聚集通常少不了大家一起吃和一起喝。
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在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后,要来到祂面前,并且吃喝(参见申命记 14:22–29)。注意,他们不只是单纯聚在一起吃饭,而是要意识到他们来到神的面前吃喝,这是在神面前的敬拜行动。因此,他们不可将这当作自己的私宴,只邀请自己的亲人朋友,而是要接待利未人、孤儿、寡妇和寄居在他们当中的外邦人——那些最贫困的人。
同样,耶稣基督的教会中,耶稣邀请我们,并命令我们在神的同在中一同享用餐点。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作为热情的主人,将祂的身体和宝血作为记号给我们,说:“拿着,吃,喝。”如同以色列一样,神不喜悦我们只有自己享用(参见哥林多前书 11:20–22)。这是一顿属于所有神百姓的宴会,不仅表现出我们的合一,实际上也促进并巩固了这种合一(参见哥林多前书 10:16–17)。
教会作为政治团体
虽然教会的敬拜性和宴会性质更容易被人理解,其“政治性”较难以明白,甚至可能会引发争议。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探讨验证其性质。
如同我们先前所见,耶稣基督的教会远超过希腊城邦的政治体系,但它并不因此就少了这种性质。“政治”(politic)这个词本身就与“城市”有关。希伯来书提到旧约中的一位圣徒 – 亚伯拉罕和先祖们“…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但他们在世时并未得到这些应许的实现(参见希伯来书 11:10–16)。
有关于这些信心的英雄,希伯来书说道:
“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希伯来书 11:39–40)。
与那些只盼望神应许实现的人不同,希伯来书将我们对神的城市到来视为现今已发生的事实: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的集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希伯来书 12:22–23)。
教会就是这些应许的实现,是神所预备的城市,远远超越了人类败坏的城市。
教会领袖作为牧羊者和君王
一个城市(polis)意味着有一个政治体制——也就是治理结构。
当我们说“牧师是牧羊人”时,大多数人会毫无异议地接受,毕竟“牧师”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牧羊人。但如果我们说牧师也是统治者或君王,有些人的眉毛就会开始挑起来,表示有异议。
大多数人习惯将牧师视为某种“先知性”的职位,因为牧师讲解圣经,宣讲天国的福音。有些新教徒甚至会认为牧师也有“祭司”的职分,尽管我们并不像天主教那样保持一个持续的特殊祭司制度。但我们可以说,牧师同时具备祭司和先知的角色。
然而,圣经中“牧羊人”的实际意思中,比起祭司或先知其实它更具有君王的性质。在旧约和古代的图像中,牧羊人的杖并非属于祭司或先知,而是属于君王的象征。那位合神心意的人——整个以色列的牧羊人,他是个利未支派的祭司吗?不,他其实是犹大支派的大卫,是一位君王。然而,大卫并非以色列的最终极的君王,他只是耶和华的之下统治,祂是以色列真正的牧羊人(参见诗篇 80:1;95:3–7)。
当耶稣说祂是“好牧人”(约翰福音 10:11–14),这其实是在宣告祂的君王身份。耶稣他的身份是最棒的“牧人”(希伯来书 13:20),其实也是表明他就是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牧羊人,曾在西奈山上建立招聚了祂的百姓。同样的,耶稣再次建立祂的教会,而这次是因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使徒的宣告(马太福音 16:15–18)。
当耶稣赐下“牧师”给教会时(以弗所书 4:11),他赐下的是祂的“副手”,他们应当像耶稣一样治理教会。作为神的城中教会的领袖,牧师在大牧人耶稣基督的治理统治下服事。
如果“牧师如君王”这个说法让人感到压迫或专制,我们必须记得耶稣是如何治理及统治的,我们就能够期待他的副手们也是这样的治理。当门徒们争论谁为大时,耶稣向他们展示了他独特的君王风范:
耶稣说:“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那掌权管他们的称为恩主。 但你们不可这样,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侍人的。 是谁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侍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吗?然而,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侍人的。 (路加福音22:25-27)
彼得也向他称为“同作长老”的领袖们发出相同的劝告,说明这牧养的职责不仅限于使徒,他们都有同样的责任(彼得前书 5:2–4)。
牧师被呼召在教义和基督徒生活的领域中带领神的群羊,但他们应当以谦卑和服事的心来执行,反映出万王之王的温柔。他们同时必须大力地保护群羊,抵挡异端、罪恶和来袭击的“狼群”(参见约翰福音 10:12;使徒行传 20:28–31;启示录 2:1–3)。耶稣是以舍命的方式治理及牧养他的羊群(约翰福音 10:14–15),那些看守他羊群的人也必须如此(参见约翰福音 15:12–14;约翰一书 3:16)。
作为末世子民的教会
教会的未来(即末世论)是教会学的重要一环。尽管我们如今能借着耶稣基督,得以接近恩典的宝座并享受神的同在,但这并不是终点。我们虽然已经来到天上的圣城,但这座城还未完全实现。我们现今的身份是这圣城的公民,但不应使我们过度地期盼末世的实现。虽然我们在神的圣山 – 锡安山聚集,但我们依然在等待那那将要来的圣城降临,并期待那更大的荣耀(参见哥林多后书 3:18)。
耶稣给予教会一个使命,而这个使命本身有着末世的涵义。他吩咐我们要将福音传给万民(马可福音 16:15),借着施洗和教导,使万民作门徒,跟随并顺服基督(马太福音 28:18–20)。教会的使命不仅在于带领人信主,更是“教导他们遵守”基督的诫命(马太福音 28:20)。基督拥有了“一切的权柄”,这也决定了我们使命范围是向“万国”宣扬,而祂的同在也保证了我们的使命必然成功。
这个以末世为导向的使命带着政治的意涵。因为神赐予地上掌权者权柄的主(约翰福音 19:10–11;罗马书 13:1–7;彼得前书 2:13–17),因此教会的使命之一就是呼召这些掌权者向万王之王屈膝(启示录 1:5;17:14;19:16)。使徒约翰在描述他对新耶路撒冷的异象时说:
“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带到那城里来。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人必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带到那城里来。”(启示录 21:24-26;另参以赛亚书 60:3-5)
教会应该呼召地上的掌权者,领导他们的国家行在教会的光中,并将他们的荣耀加进天上的圣城。地上的君王若因福音而悔改归信,他应当鼓励他国家的人民成为天国的公民,而教会也必须要求他们按照基督的诫命来治理国家。信靠基督不仅导致个人的顺服,也应带领整个国家顺服。
来自列国的人民都应列入教会,成为基督“活石”所建造成的圣殿。当神应许将基督的仇敌成为祂的脚凳时(诗篇 110:1;使徒行传 2:34–35),这并不意味着祂要将万国践踏为尘土。脚凳是君王登基的工具,君王的脚轻放在脚凳上,而不是像碾碎蛇那样地将其粉碎。
大卫称约柜为神的脚凳(历代志上 28:2),而诗篇也将圣殿称为耶和华的脚凳(诗篇 99:5;132:7)。他的衣裳边缘──即他双脚所落之处──却充满圣殿(参赛6:1)。因此,被神当作脚凳,其实是变成了祂的圣殿,一个备受尊荣的地位。
基督将作王,直到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哥林多前书 15:25–28)。这不仅仅意味着征服,而是教会的使命,呼唤全地来敬拜基督,最终能够有一天,每一个膝盖都向耶稣跪拜,并承认他是主(腓立比书 2:9–11)。耶稣正在将祂的仇敌转变为神圣城中珍贵的活石——也就是他的教会。正如他曾为我们所成就的一样。
所有地上的政权有一日终将过去,并让位于天上的耶路撒冷(启示录 11:15),因为我们在这地没有永存的城(希伯来书 13:14)。在末后,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给父神(哥林多前书 15:24)。届时,唯有神的城将永远长存。
因此,基督要求我们首先要忠心于祂的国度。(腓立比书 3:20)。我们现今是要活出未来将成为真实的样子。当世上的法律违背神的诫命时,我们应当要顺服神,而不是顺从人(使徒行传 5:29)。我们应当对所有人都尽力行善,尤其是在这信仰大家庭的人(加拉太书 6:10)。我们要寻求我们所在城市的美善,因为这城的美善,我们也得享一切的美善(耶利米书 29:7)。然而,地上之城的美善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为要祝福神的百姓的一种方式。
当代教会的实践
我们看到,教会的领导架构必须存在,但哪一种领导架构是教会内部时常引发无止尽的争论和分歧的话题。教会治理(polity)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主要模式,每种模式依不同宗派又有各自的变化。
- 主教制(Episcopalianism)
主教制的结构是阶层式的治理架构,包括主教、长老(司铎或神父)和执事。主教负责管理一个地区性教区,教区内包含许多地方堂区,由神父和执事负责管理。在某些教派中,多个教区可能组成更大的区域,由都主教来管理。主教制教会有时会采纳使徒传承的教义,认为使徒的权柄(特别是彼得)通过一条相对不断的线,传递至当今的主教。
由主教、长老(司祭或神父)、执事组成。主教负责一个地区的教区,管理多个当地堂区,并委任司祭和执事负责具体的教会事务。在一些教派中,教区可能组成更大的辖区,由大都会主教管理。而整个宗派可能由一位宗主教或主教会议来领导。有些主教制的治理模式中有 – 使徒传承 (Apostolic Succession)。这一教义主张,使徒(尤其是彼得)的权柄和使命,通过一条几乎未中断的历史传承一直传递到今日的主教身上。
- 长老制(Presbyterianism)
长老制的形式在宗教改革时期形成,由于中世纪末期教会滥用权力的问题,当时的改革教会对赋予个人过多的权力持谨慎态度,一个强调信徒皆祭司的理念,因此放弃将神职人员视为一个特殊的教会职位。改革教会认为圣经更提倡代表制的教会治理。每个地方教会由一个长老会(包括治理的平信徒长老,以及至少一位教导型长老或牧师)管理。长老会的部分成员会参加区域性的长老会议(在欧洲的改革宗教会中称为区会)。最终,区域性的长老会议(Presbyteries)属于更大范围的总会货总议会,代表全球长老制教会。
- 会众制(Congregationalism)
会众制强调当地教会的自主性,不受任何更高层级的教会组织或权威的约束。尽管各地方教会可能选择与其他教会结盟,但并没有中央的治理机构要求每个教会遵守。通常这类教会由一位长老或者牧师带领,又或者多位长老共同管理。
这三种教会治理架构各自有其神学基础和实践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旨在确保教会能在基督的带领下成长并完成神给予的使命。
因此,基督要求我们的首要忠诚属于他的国度(腓立比书 3:20)。我们现在就应活出未来的实况。当世俗的法律与神的诫命相悖时,我们应当顺从神,不顺从人(使徒行传 5:29)。我们要善待所有人,尤其是信仰的家人(加拉太书 6:10)。我们寻求所在城市的好处,因为其中的好处对我们也是有益的(耶利米书 29:7)。然而,地上城的益处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祝福神的子民。
结论:我们的合一在哪里?
无论是支持哪一种教会治理模式的人,大家都努力忠于圣经和早期教会的实践。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或许,有没有可能圣经并未明确要求单一的教会治理模式,而是容许多种有效的架构共存?或许有可能。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教会是“一”且“大公的”的。那么,面对当前教会的分裂,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答案必须在那使我们合一的主里找到。
在面对教会分裂时,我们必须共同见证那位拯救我们,并将救恩赐予全世界的独一的那位。虽然真实且看得见的分裂仍然存在,我们仍需要意识到灵里根本的合一,我们仍要完成教会对这世界的使命,呼召列国顺服我们的主。
所有承认三位一体真神的信徒都拥有同一根源和同一葡萄树——耶稣基督。我们应当认出那些一起连结于这根源的枝子。正如一棵大树的主干可能被一道墙遮蔽,只能看得见各自的枝条,我们的分裂常常让基督的形象被遮盖,然而,即使我们有不同的枝子,我们仍然必须向世人展现那共同的根基——基督。
当教会在被分成各个宗派时,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身体?很难想像这些深深的裂痕要如何得医治。然而,耶稣是那位伟大的医治医生,祂能够医治祂的教会,尽管这医治的方式可能和我们预期的全然不同。因此,我们应重新委身于那些使我们合一的事物:圣经中的使徒信仰、以及洗礼和圣餐这两大圣礼。我们绝不能满足于一种简单的、表面的合一,不应为求最低的共同标准而牺牲其独特性。我们要竭力追求一种真正的合一,这合一扎根于神的启示和性情。
最重要的是,所有努力的基础必须是对弟兄姊妹的爱——我们必须渴望合一。我们需要切切地追求并为此祷告,就如同耶稣向天父所求的一样。
本文编译自 : https://www.logos.com/grow/what-is-ecclesiology/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