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光亮
在华人社会中,“神学”是一个较为被冷落的专业和学术领域。在笔者所接触过的教会中,神学生坐冷板凳的不在少数。教会的领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神学不实用,且枯燥难懂” ,即使他们认为神学对教会的发展和基督徒灵命的建造很重要。
从教会上千年的历史中不难发现教会的分裂通常由不同的神学观,或者双方对某个教义的不同认知所造成。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神学研究之必要,或者正确的研究方法。因为,神学是人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神。换言之,神学研究将人与神联系了起来。然而,错误的方法论极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那么什么才是研究神学的正确方法?以及如何借助神学的方法论来研究“神”和“人”?本书《教义的诠释,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将从不同的维度对这几个方面予以探讨。
本书作者,李丽娟,中华福音神学院神学硕士,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神学博士,曾任台北长春礼拜堂全职传道,华神出版社主编,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创欣神学院专任教师,目前在中台神学院担任专任教师。主授诠释学、系统神学、宗教哲学。著有《诠释神学:与存在相属的神学》(台北:橄榄,2010),主编《成为基督徒:祁克果神学》(台北:橄榄,2011)。
本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可取之处:
1.核心明确,重点突出。从书名不难看出,本书的重点分为“方法论”“人论”与“神论”三部分,而“方法论”是串联“神”与“人”的桥梁。这是笔者第一次在系统神学类的书籍中看到把“方法论”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予以论述,确实独树一帜。再者,本书的作者以清晰的脉络介绍各个时期神学的发展,并从中引申出“神学的方法论”。不但论述了例如,阿奎那,安瑟伦、加尔文,等一众基督教历史上丰碑式的神学人物,更论述了几大神学流派在神学方法论上的区别,比如亚历山大学派与安提阿学派(早期基督教最为著名的两大神学流派)。本书尤为出彩的地方,在于把当代或现代神学的流派和诠释学纳入了讨论范围,且似乎有意让读者对神学的“方法论”予以今昔对比。当然,这也对读者的神学功底、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2.神学的构建与 Sola Scriptura.本书目的非常明确—以神学的方法论来构建神学。但本书的作者刻意反复提醒读者,神学的建构确实以知识的累积作为的基石,但要盖好“神学”这所房子,则离不开实际的应用—基督当在生活中与神相遇,而一般的西方系统神学家们通常不会在教义类的书籍中把教义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即使有着各样的“方法论,”但在李博士看来,这一切的方法不过是源自《圣经》的“细流,”从而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神学的本质—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 其所表达的立场或潜台词—脱离了《圣经》,神学的根基就会被动摇,并且神学就不再被称为神学。
3.调理清晰,洞见深邃。虽然在“方法论”部分,本书的作者更多的以历史神学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并宏观的展现神学的发展。但在“神论”和“人论”部分,作者极有洞见性的把“启示观”纳入讨论的范畴,从而为“神论”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在李博士看来,人如果离开了神的“启示”那么就不可能认识神。但笔者认为本书或许可以把主流的“启示观”和“默示观”加入讨论的范畴,而非简单的介绍何谓“启示”?在“神论”与“人论”部分,本书的作者在提醒读者们要以谦卑和敬畏的心来研究神的同时,似乎又刻意的营造一种神、人之间的距离感,因为“神”是人需要仰望般的存在。至于“人是什么”这个极具哲学意境的话题,李博士以神学视角予以回应。通过强调人是按上帝的“形象”与“样式”被造,既拉近了神—人之间的关系,也明确表达了人所拥有的独特地位。更从救赎的视角,使神—人之间的交流从伊甸延续至今。最终以“神的护理”为神—人之间的关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适用人群:本书的神学性、逻辑性、辩证性极强,却又不失阅读性。对于基督教神学感兴趣的读者,本书绝对是必读的佳品。
本文作者:杜光亮,目前是埃德温斯特国际研究院系统神学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
發佈留言